汽配110網 俠名 技術改裝 2006-3-30
【正文】 1、漆膜變色--漆膜的顏色因氣候環境的影響而偏離其初始顏色的現象。它可能包括褪色、變深、變黃、漂白、變白等。 2、泛金光--色漆漆膜表面顏色轉現出古銅色金屬光澤的現象。 3、褪色--色漆漆膜的顏色因受氣候環境的影響而變淺的現象。這主要是由于色漆中顏料(尤其是某些有機顏料)在紫外線作用下發生褪色而引起的。 原因分析: ①色粉耐光耐侯性不良;②漆膜受大氣中化學物質影響。 4、漂白--色漆漆膜因經受酸堿等化學作用,致使其顏色逐漸變淺,最后完全變白的現象。這主要是由于色漆中顏料發生化學作用而分解,失去原有色彩而造成的。 5、變黃--漆膜在老化過程中出現的顏色變黃傾向。同義詞:泛黃。 原因分析: ①樹脂不耐黃變,耐候性差。②樹脂耐酸堿及化學品性不良,或漆膜長期暴露于此嚴酷環境中。③漆料中含有耐候性不良的助劑。 6、變深--色漆漆膜的顏色因受氣候環境的影響而逐漸變深、變暗[黑]的現象。這主要是由于漆基顏色因受紫外線輻射而變黃、變深,以及含鉛顏料與大氣中存在的硫蒸汽或硫化氫氣體發生化學反應生成黑色硫化鉛而造成的。 7、破壞--漆膜;老化過程中呈現的各種性能變壞的現象。例如:由漆膜強度、柔韌性、附著力等降低,或出現粉化、開裂或剝落等現象。 8、起霜--在原來有光澤的漆膜表面上呈現乳白色似霜附著物的現象。在起霜的初始階段很容易用濕布將霜擦去。同義詞:起霧。 原因分析: ①增塑劑等助劑結晶從表面析出。 9、失光--漆膜的光澤因受氣候環境的影響而降低的現象。 原因分析: ①漆料配比不正確。②底材表面張力過小,導致上層涂料流平性不佳,從而造成光澤不良。③干噴面涂。④選用不良稀釋劑或稀料過于快干。⑤通風不良,導致漆霧反蝕漆膜。⑥漆料變質、肝化、膠化等導致失光。 10、變白--漆膜經受水、汽油等液體浸泡后,由于發生蜂窩狀的溶脹,而使其表面呈現乳白色的現象。輕微的變白會隨液體揮發而消失;嚴重的變白,即使液體揮發后,也不能恢復原狀。 11、溶脹--漆膜經受液體浸泡后,由于液體浸入整個漆膜,而使其發生增厚變軟的現象。 12、軟化--漆膜經受液體浸泡后,由于溶脹而使硬度明顯降低的現象。 13、起泡--涂層因局部失去附著力而離開基底(底材或其下層)鼓起,使漆膜呈現似圓形的凸起變形。泡內可含液體、蒸汽或其他氣體、結晶物。 原因分析: ①稀料揮發過快。②施工漆膜過厚且進入烘烤過快。③烘烤過快,施工完畢后未有足夠閃蒸時間。④漆膜長期暴露于潮濕環境中,水氣滲入漆膜而造成,溫度升高時,水氣頂起氣泡。 14、開裂--漆膜出現不連續的外觀變化。通常是由于漆膜老化而引起的。它的比較重要的幾種形式如下: A微裂--很細淺的表面裂紋且分布不規則的一種開裂形式。 B細裂--細淺的表面裂紋且大體上以有規則的圖案分布于漆膜上的一種開裂形式。 C小裂--類似于細裂,但其裂紋較為寬深。 D深裂--裂紋至少穿透一道涂層的一種開裂形式,最終可導致漆膜完全破壞。 E龜裂--寬裂紋且類似龜殼或鄂魚皮樣的一種開裂形式。 F烏爪裂--裂紋圖案類似于烏鴉爪樣的一種開裂形式。 15、剝落--一道或多道涂層脫離其下涂層,或者涂層完全脫離底材的現象。同義詞:脫落、脫皮。 16、片落--漆膜以大小不同、分布不勻的碎片形狀呈現的脫落的現象。通常由開裂造成。 17、侵蝕--漆膜由于天然老化和風沙造成的自然磨損,且有可能導致底材裸露的現象。 18、粉化--漆膜表面由于其一種或多種漆基的降解以及顏料粉的分解,而呈現出疏松附著細粉的現象。 原因分析: ①面涂里使用環氧樹脂。②面涂里色料耐光耐候性不良 19、脆化--漆膜由于老化等原因,致使其柔韌性變壞的現象。 原因分析: ①漆膜在嚴酷環境中降解變質。②漆膜中增塑劑揮發掉導致變脆。 20、回粘--干燥不發粘的漆膜表面隨后又出現發粘的現象。 注:此病態一般是啟于聚合不足的油、瀝青或其氧化產物的脫液收縮作用(即液體膠體中排出引起,或底材處理不當,底材中的松香、油污、增塑劑等物從漆膜表面滲出而引起。在高溫高濕環境中更易促使產生此類病態。 21、污染痕跡--漆膜由于滲入外來物所導致的漆膜局部變色的現象。 22、長霉--在濕熱環境中,漆膜表面滋生各種霉菌的現象。 23、生銹--漆膜下的鋼鐵表面局部或整體產生紅色或黃色的氧化鐵層的現象。它通常伴隨有漆膜的氣泡、開裂、片落等病態。 24、生白銹--漆膜下的有色金屬表面局部或整體產生白色粉狀氧化層的現象。它通常伴隨有漆膜的氣泡、開裂、片落等病態。 25、針孔狀腐蝕--漆膜表面呈現(許多)非常小的圓形腐蝕斑點的現象。這是由金屬底材的腐蝕產物引起的。 26、絲狀腐蝕--漆膜由于其下的金屬表面發生細絲狀腐蝕而呈現的疏松線狀隆起的現象。這種絲狀腐蝕常由一個或幾個腐蝕生長點輻射而成。 注:對于鋼鐵底材,這種病態也稱絲狀銹蝕,俗稱"起紅絲"。 |
|
|